会员服务 登录 注册
×
资讯活动

启示录|没钱不是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最大困难

发布时间:2019-10-25 来源:金属加工

无论说“正当时”也好,说“席卷各行业”也好,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已经大刀阔斧地行进在中国制造市场,对于一些领先行业的龙头企业来说,数字化转型更已经成为完成时,被供应商拿来作为典范。


当全行业都认可这一发展路径过后,转型条件参差不齐的中小型企业成应商的新“盈利点”,然而这块蛋糕并没那么容易吃到。


01体量小

体量小首先就代表输出的成本有限,对于很多集成商或承包商来说“油水太少”,而且“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厂改造起来的麻烦程度也并不比大项目好多少,更让这一问题雪上加霜。



02零散


中国制造行业涉猎广泛,分散在不同细分领域的中小企业更是多如牛毛,不同行业、甚至同一行业的不同环节都有着不同的“游戏规则”,随便一个项目可能就是行业首例,这其中要耗费的精力太多。



03数量多


数量多不仅代表更多机遇,也意味着更多样,高速发展时代下的中国制造企业在红利浪潮下可以说是“各显神通”,退潮过后,不同企业的技术设备水平参差不齐,生产环境千差万别,改造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尽管困难重重,但在与很多供应商企业的交流过程中,工控小编发现他们的看法相对还是较为乐观的,这和一些中小型用户企业的变化密不可分。

因此,我们也与相应用户企业进行了探讨,中小型企业升级改造最难的是什么?我们不妨从他们的改造当中获得启示。



新厂建设型



建新厂相对来说资金更充裕,重新设计也大大降低集成难度,所以这一类项目的难点主要在于行业。

传统方法


在建新厂时,一般企业往往会选择寻求工程公司或者承包商的帮助,根据工程公司给出的设计方案进行筛选,轻松升级。

但是相对成本更高,对于一些新兴行业或者有特殊应用需求的用户企业来说显然不太适用。

新思路


一位来自“朝阳行业”的李厂长表示:“行业发展起来也就是这几年的事儿,业内几乎没有成功案例可以借鉴,承包商能给出的方案大都是通用型的,细化起来很麻烦,走访一些国外厂商也没什么收获,一咬牙,决定还是自己来做。”

李厂长所处的行业不仅生产流程复杂,每个流程的工艺也十分繁复,对此他们专门成立了项目组来跟进新厂项目,重新梳理了生产流程,逐步敲定方案。

由于所处行业比较新,所以设备相对较为先进,只需将后续的设备集成问题则交给专业的系统集成商,或自行选择信任的供应商来搭建平台就能够完成执行部分了。



旧厂改造型



相对于建新厂,旧厂改造的难度往往更大,特别是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说,撇开老旧设备信息孤岛不谈,改造过后现场人员如何适应不同生产模式也成为大问题。

传统方法

相对于直接升级设备,很多厂商会首先选择寻求系统集成商或设备供应商的帮助,打通现场设备之间的互联,进而优化生产。但对于很多中小企业来说,他们并不知道手握的数据应该用在哪里。


新思路


“人员在我们的改造过程中明显有点儿‘拖后腿’,很多员工并没有意识到数据的作用,海量数据对于他们来说反而是负担。”来自一家设备生产厂商的林工如是说。

数字化并不是收集数据就可以,“向前一步”往往需要更大力气。如今的企业升级改造虽然不是从前的“机器换人”,但对于每一个现场工作人员来说同样有着密切关联。

林工透露:“针对目前出现的问题,我们正在积极开展员工的培训工作,让更多员工了解数字化改造对于生产的重要意义。也会针对新的生产模式重新划分员工的分工和职能,让员工投入到更有价值的工作当中,慢慢跟上工厂的改造步伐。”



在与中小企业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实很多人对于制造行业的中小企业都存在一定的误解。

首先就是成本问题。

对于很多中小企业来说,成本并不是最大的问题。

对于资金紧张的企业来说,通过梳理自身生产,完全可以找到“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更优性价比方案。

相对于降价,设备供应商和集成商还需加深对于行业的理解,才能更好地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

其次就是设备老旧和观念问题。

体量小并不代表落后,很多中小企业的设备远比我们想象得要先进得多,他们也并不是站在原地等待“解救”的羔羊,对于自身行业理解更透彻的往往是他们自己。在改造过程中中小企业更多的问题来自于通用性的互联问题和管理。

摸清流程、提升效率只是第一步,升级改造更需要人员意识和管理的跟进,上游供应商需要更多地倾听用户的声音,充分发挥专业优势。

以上就是工控小编在于用户企业交流过程中的一点心得,针对中小企业改造,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和小编交流~




本文转载自中国工控网(www.gongkong.com),版权归中国工控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