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会员服务
资讯活动

“代工之王”缩水1600亿 工业互联网转型的巨大压力

发布时间:2018-06-25 来源:金属加工

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以及中国制造2025,代表着未来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促使制造业转型升级,把人、机器、数据给连接起来,而在工业机器人和工业互联网应用不断扩大,势必促进制造业智能化发展。

伴随全球智能制造升级大趋势下,富士康作为全球第一个突破百万工人的制造商,积极谋划转型。其中,备受关注的工业富联(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登陆国内上交所,募集高达267.16亿元资金,用于工业互联网平台、云计算、5G及物联网和智能制造等,这是郭台铭带领富士康向工业互联网转型的节奏。

这个强大的“代工厂”向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大步跨进,引发热议,有人说工业富联作为国内资本市场一支超级独角兽,只是一只很“廋”的独角兽,没有什么肉。

因为,自6月8日上市后,6月13日市值冲刺到5190亿,随后五个交易日一路下挫,截止6月21日,市值是3578亿。相比最高位,缩水1612亿,富士康遭遇了冰火两重天的局面。

达则兼济天下,但急需摆脱“代工厂”标签

之前,工业富联在上交所上市,成为A股市值最高的科技企业。“上市不仅让我们有了融资平台,还有了更宽广的舞台。”工业富联董事长陈永正指出。

这个超级独角兽的上市,郭台铭有着很长远的思考。富士康借助工业富联带来的资本加持,以及自身在智能制造方面积累的大数据,曾有人断言,这个企业很有可能在5年内实现全面转型。

“工业互联网是发展中国制造2025的最佳途径之一,富士康已经具备了相应的实力,所以将物联网、机器人、人工智能相关业务拆分出来,组成工业互联网业务进行上市。工业互联网也是公司发展方向,希望借助上市,跟上产业发展浪潮。”郭台铭表示。

据透露,未来2至3年内,工业富联拟利用募集资金和自筹资金在现有生产线基础上,更新IT系统架构,升级自动化流水线,达到工厂车间的进一步自动化和熄灯作业目标,实现机器与机器、机器与人及人与人的互联互通,并将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人员流、物料流和过程流等六流的贯穿整合,发展大数据应用,提升公司创新与分析决策能力,赋能更多的中小企业。那时候,富士康的工业互联网将不再是自己40多个产业园区的共享平台,而会成为中国精密制造、智能制造的核心平台。

“富士康不是代工企业,富士康是工业互联网企业。”郭台铭希望未来工业互联网平台不仅能够富士康自己使用,同时也会在行业内形成示范效应,让更多企业在升级过程中使用富士康的标准,甚至是加入到富士康的制造系统中来。这不但能继续保持富士康在制造业中的地位,更能让富士康造福更多人。

富士康无疑是一个巨无霸,拥有百万工人,当前依然是一家代工的制造商,客户主要集中在亚马逊、苹果、戴尔、华为和联想。而向工业互联网转型,被业内寄予厚望,对于这家制造巨头来说也意义重大,旨在将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与工业机器人、传感器相互整合,形成有与上下游互通互联、资源共享功能的工业互联网系统平台,或许这将是代工之王的“重生”机遇,也将促进整个制造产业智能化升级转型。

以“数字化”为关键词的一场新工业革命正向我们走来,尤其以机器和分析学的结合是一个最大的变革,将彻底改变全球制造业,将制造业向“数字制造”转型,而富士康从代工之王向高端制造、工业互联网转型,全力推进智能制造发展,不断奔波在各大城市讲诉着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的梦想,只不过对于富士康来说,工业互联网是一个新玩家,要撕掉代工标签任重道远。

都想站C位 工业互联网谁主沉浮?

工业互联网消费价值是消费互联网平台的100倍。从经济视角来看,2025年工业互联网将创造全球82万亿美元的经济产值,占全球总经济量的二分之一。

工业与互联网的结合为何会带来如此之高的价值?因为工业互联网平台具有三大特征:网络效应、马太效应和替代效应。

网络效应方面,工业互联网连接的人、机、物的数量远远大于消费互联网平台连接人的数量,PTC预测,到2020年IOT设备接入数量将达到500亿+。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价值将是消费互联网平台100倍,甚至“富可敌国”。

马太效应方面,工业互联网平台上的APP和用户达到一定规模时,会形成一个双向迭代、互促共进的双边市场,平台将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爆发增长,形成“赢者通吃”的竞争局面。谁在工业互联网平台上先行一步,谁将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导权。

替代效应方面,工业互联网平台能够极大地降低企业信息化部署的时间、成本和难度,同时正在重构工业知识的沉淀、复用和传播,这将改变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实现路径,让企业以“快进键”一键进入综合集成阶段。

这么多的优势,让各路企业都想在工业互联网这一块市场蛋糕上分得一杯羹。那么,工业互联网这个市场上,究竟是工业企业赢还是互联网企业赢?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究竟是谁加谁的问题?一直是业内探讨的重点话题。

其实,工业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不确定性和碎片化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破解,需要数字化将它变成确定的肌理模型。对于这些工业肌理、工业模型,事实上传统工业企业有更多的积淀,并不是IT与互联网企业短时间就能补齐。而随着人工智能、互联网的发展,工业企业正在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吸引越来越多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人才的加盟。因此,“实体”与“虚拟”互相拥抱,更有机会走在前面。

不过,无论是工业企业还是互联网企业,虚实终究要融合工业互联网才能真正实现。

编辑:晓落儿,文章部分资源来源自《中国观察网》